鲁虺人文搜索
输入关键词:
推荐: 人文 文化 传媒 土耳其 语言翻译

鲁虺人文搜索 /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上一个 查看全部 下一个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
秦汉时期

曹喜     左伯      梁鹄【hú】      师宜官     刘德升      崔瑗【yuàn】     萧何      程邈【miǎo】      胡毋敬      蔡邕【yōng】张芝      李斯      钟繇  


魏晋南北朝时期

萧子云     王僧虔【qián】     萧思话     孔琳之    羊欣     杨羲     桓玄     谢尚     郗【xī】昙    郗愔【yīn】          郗鉴      庾【yǔ】翼      庾怿【yì】      王廙【yì】      王徽【huī】之王荟      卫恒      索靖      卫瓘【guàn】      苏建皇象     钟会     韦诞      胡昭      卫【xiàn】岘     顾恺【kǎi】之      智永      王献之      王羲之

隋唐时期

张彦远      张怀瓘【guàn】      李鹗【è】      王文秉      韩秀荣      窦泉      顾诫奢      刘昇      梁昇卿      卢藏用      李潮      蔡有邻     史维则      韩择木      唐玄度      袁滋      瞿【qú】会问      李灵省      王遒【qiú】      李阳冰      徐浩      苏灵芝      锺绍京      邬彤      陆柬之      王知敬      敬客      王行满      赵模      欧阳通      欧阳询      李邕      孙过庭      彦修      怀素      张旭      薛稷【jì】       虞世南      颜真卿      柳公权      褚遂良      杨凝式  


两宋时期

白玉蟾      韩绛【jiàng】      张即之      吴说      薛绍彭释梦英      杜绶      李建中     蔡襄      黄庭坚       苏轼      米芾【fú】      赵佶【jí】(徽宗)   辽夏金元时期

康里巎【náo】巎      饶介      姚遂      班维志      郭天锡赵奕      赵雍      管道姬      释溥【pǔ】光      张雨      

吴叡【ruì】      周伯琦      泰不华      吾丘衍      杨维桢【zhēn】邓文原      柯九思     鲜于枢      赵孟頫【fǔ】


明清时期

祝枝山      憨山      陈献章      蔡羽      沈度沈粲      孙慎行      解缙【jìn】      查士标      巴慰祖郑簠【fǔ】      李鱓【shàn】      梁巘【yǎn】      钱沣【fēng】      陈宪章杨聋石      陈撰      陈白沙      沈曾植      杨守敬翁同龢      徐三庚     吴大澂【chéng】      杨沂孙      吴熙载张裕钊【zhāo】      吴昌硕      赵之谦      何绍基      奚冈黄易      蒋仁      张廷济      钱泳      钱大昕【xīn】孙星衍      包世臣      伊秉绶      邓石如      郭尚先铁保      钱澧【lǐ】      永瑆【xīng】      翁方纲      梁同书王文治      刘墉【yōng】      孔继涑【sù】      汪士鋐【hóng】      何焯【zhuō】姜宸英      笪【dá】重光      陈奕禧      高士奇      沈荃【quán】宋曹      宋珏【jué】      赵宦光      傅山      王铎【duó】倪元璐       黄道周      米万钟      张瑞图      邢侗文嘉      文彭      陈淳      王宠      张骏张弼【bì】      吴宽      杜环      詹希元      祝允明宋广      宋璲【suì】      宋克      石涛     黄慎华喦【yán】      弘仁      仇【qiú】英      唐寅【yín】      文征明沈周 曹喜东汉扶风平陵人。字仲则。汉章帝时为密书郎。工篆隶,尤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著名。晋卫恒《书势》云:“曹喜善篆,少异于(李)斯,而亦称善,郸淳师焉。”北魏江式《论书表》称曹喜篆法“甚精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曹喜书如经论道人,可绝。”唐张怀瑾《书断》卷中曰:“曹喜”篆隶之工,名天下。”又曰:曹喜“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其小篆。隶书入妙品。张怀罐《书估》列曹喜书为第等,与邯郸淳。刘德升等同列。宋僧梦英《十八体亦云:“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者,拙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垂露篆者,以书表章奏事,谓其点缀如轻露。” 左伯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已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声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出《书断》)

梁鹄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出《书断》)

师宜官

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者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出《书断》)

宜官书,如鵰翅未息,翩翩自逝。(出袁昂《书评》)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世以造行书擅名。即以草剏,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狎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出《书断》)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练,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书断》)萧何

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出羊欣《笔阵图》)

前汉时的萧何擅长书写大篆。前殿建成后,慎思了三个月,为的是给它题书匾额。书成后,来观看题书的人如流水。萧何是使用秃笔题写的匾额。程邈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赦其罪,并封为御史。

既是: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胡毋敬

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頡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胡毋敬。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妙品》亦谓胡毋敬“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作品无考。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 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迁都 长安后,封高阳乡候。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 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 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 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见下图)

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相传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 ,归而创“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 《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 ,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 、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九势》首先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阐发了汉 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因素。接着,他又阐述了八种运笔规则,要求通过运笔来表现生 动有力的笔势。故亦有题作《九势八字诀》的。蔡氏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论》和《九势》都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熹平石经》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蔡邕(132~192) 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蔡邕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
张芝(字伯英)

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李斯(?—前208年)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相关碑帖:
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
峄山刻石
钟繇

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30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萧子云

486年生,548年逝世,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书法家。字景乔。官至侍中。工书,小篆、行、草、飞白诸体兼备,意趣飘然,点画之际若有骞举,妍妙至极,时流难与比肩。传子云笔用胎发,故纤细不失,其书笔迹健瘦,萦丝索铁。唐代张怀瓘《书断》列其隶、飞白书为妙品;小篆、行书、章草、草书为能品。评其真书“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传世书迹有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
  南齐宗室。梁太清元年为侍中国子祭酒。善草、行、小篆,并创小篆飞白。师承锺繇、王羲之,笔力劲骏,意趣飘然。欧阳询评其飞白曰:“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又称绝妙,然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尝飞白大书‘萧’字,李约得之,建一室曰‘萧斋’。”又评其正草书:“少师子敬,晚学无常; 及其暮年, 筋骨亦备, 名盖当世, 举朝效之。”太清中,候景寇逼,宫城失守,子云外逃,饿死于显灵寺僧房。著有《五十二体书》一卷。
传世作品有章草〈月仪帖〉。

http://bbs.zdic.net/viewthread.php?tid=113025&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page=2

王僧虔

(公元四二六年――四八五年)
南北朝临沂人。父昙首,伯父弘。宋文帝时,为太子舍人,累迁尚书令,戒盈守满,屈己自容。兄僧绰遇害,或劝之逃,涕泣不可。抚兄子俭逾所生,然训诫有方,俭为朝宰,仍不少假借,齐世祖即位,迁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固辞不受。僧虔好文史,解音律。少时,父昙首兄弟集会,弘子僧达下地作彪子,僧虔累十二博棋,即不坠落,亦不重作,僧作采蜡烛为凤皇,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惜。
王僧虔,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侍中。工正、行书,继承祖法,他的书法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唐宋。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4 13:32  只看该作者 萧思话

(公元四○六年――四五五年)

字文休。南北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思话少未知书,以博诞遨游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田,人患毒之;后乃折节,好书史,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历十二州,杖节监督者九焉。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工书,书断称其学于羊欣,得得行章之妙,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连冈尽望,势不断绝,上方琳之不足,下比范晔有余。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4 13:34  只看该作者 孔琳之

字彦琳,山阴人,少好文义,著有文集10卷。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多山水诗之作,代表作为《登池上楼》等;有《谢康乐集》传世。

羊欣、邱道护并亲授于子敬。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邱道护与羊欣皆面授予敬,故当在欣后,邱殊在羊欣前。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自任过,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4 13:38  只看该作者 羊欣

羊欣,370年生,442年逝世,南朝宋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字敬元。官至中散大夫,新安太守。少静默,无竞于人。长于隶书。年十二,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欣尝著新绢裙昼寝,大令书裙数幅而去,欣书本工,因此弥善。唐张怀瓘《书断·书断中》称“师资大令,时亦众矣,非无云尘之远,如亲承妙首,入于室者,唯独此公,亦犹颜回之与夫子,有步骤之近。”沈约云:“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谓独步,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也。”由于其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故有“婢作夫人”之诮。撰有《采古来能书人名》、《续笔阵图》一卷。传世书迹有《暮春帖》,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4 13:43  只看该作者 楊羲

东晋吴郡人,一作弘农人,后徙家句容。字羲和。历官司徒琅邪王舍人,后隐居于茅山。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三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三仙君真迹》之文云:“杨君书最工,不今不古,能细能大。大较虽祖效郗法,笔力规矩,兼于二王。”唐窦臮《述书赋》卷上云:“杨真人之正行,兼淳熟而相成,方圆自我,结构遗名。妙舟揖之不系,混宠辱以若惊。”明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有《黄素黄庭经》,论云:“赵孟頫以为飘飘有仙气,乃杨(羲)、许(穆)旧迹。”评云:“此经行楷数千字。神采奕然,流传有绪。”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4 13:55  只看该作者 桓玄
(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少子,深受桓温钟爱。(其余资料不详)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38  只看该作者 谢尚

(308年-356年),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善草书,但今已不传。宋苏轼曾见过谢尚手迹并于《东坡题跋》中有所述及。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41  只看该作者 郗昙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20-361)。高平金乡人。字重熙。郗鉴之子,郗昙弟。少赐爵东安县开国伯。累迁至北中郎将、都督徐、充、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卒谥简。工书。唐窦臮《述书赋》卷上云,”密壮奇姿,抚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宋陈思《书小史》称郗昙“善草书”。《晋书》卷六十七有传。

[ 本帖最后由 泠闲 于 2007-4-15 17:42 编辑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45  只看该作者 郗愔

(313—384年),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东晋时任临海太守。
他是王羲之妻弟,善章草、隶、草书。王僧虔《论书》云:“郗愔章草,亚于右军”。梁武帝评曰:“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晋代郗氏家族,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如郗愔、郗昙,王羲之早年书法不及郗愔(虞龢《论书表》)。郗家书法,以郗愔为最。他的思想以道为主,致力于玄学、书法、优游。善于章草,代表作《至庆帖》。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47  只看该作者 郗鉴
(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人。生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年七十一岁。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不应辟命。晋明帝初,(公元三二三年)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为王敦所忌,征还。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壶同受遗诏辅少主。祖约、苏峻之乱,鉴登坛流涕,誓师勤王。事平,进太尉,封南昌县公。卒,谥文成。鉴作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6#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53  只看该作者 庾翼

字稚恭,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亮弟 。
仕至征西将军,领南蛮校尉,谥曰肃 。
善草隶,书名亚右军(王羲之) 。
兄亮常就右军求书,逸少(王羲之)答云:“稚恭在彼,岂复假此?”右军后进,内外宗尚,翼犹不忿 。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而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
卒年四十一 。
有芝英章草十纸,传於代 。
张怀瓘《书断》云:“庾翼字稚恭,颍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善草、隶书,名亚右军。”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7#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57  只看该作者 庾懌
    
晋惠帝元康三年——东晋成帝咸康八年(293-342)。颖川鄢陵人。字叔豫,一作叔预。征西将军庚亮弟。封广饶男。累迁为豫州刺史,进号西中郎,镇芜湖。卒赠侍中、卫将军。溢简。工书。唐窦臮《述书赋》卷上评云:“遗古效钟(繇),叔豫高踪。虽稳密而伤浮浅,犹叶公之爱画龙。”宋陈思《书小史》卷四称庚怿“善正、行书”《晋书》卷七十三有传。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7:59  只看该作者 王廙

[晋](二七六至三二二)字世将,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导之从弟而元帝姨弟。封武陵县候侯。敦以廙为平南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谥曰康。晋室过江,廙书、画为第一,画为明帝之师,书为右军(其姪羲之)法。能章楷,传钟法。尤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时人云:王廙飞白,右军之亚。尝得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帖一纸,每宝玩之。永嘉中,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后叠迹犹在。画善人物、故事、畜兽、鱼龙。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戴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有异兽图、列女仁智图、狮子击象图、吴楚放牧图、鱼龙戏水绢图、村社齐屏风、犀兕图,并传后代。羲之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并赞以励之。有云: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可法,而书、画固可法。卒年四十七。《历代名画记》、《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国史异纂》、《续画品录》、《贞观公私画史》 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8:16  只看该作者 王徽之

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其任诞、清高、傲慢的性格由以下几则可见一斑: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的“访戴”、“闻桓伊吹笛”、“赏竹”、“爱竹”看起来似乎都很做作。《新月帖》传为王徽之书,唐摹本。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宋《宣和书谱》。评其书法“作字亦自韵胜”

释文: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
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
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
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
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
徽之等书。
姚怀珍,
满 骞。UID798 帖子2156 精华1 积分3939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1578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2008-10-6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泠闲

翰林院编修

个人空30#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15 18:21  只看该作者 王荟

(464-549),字敬文,王导第六子,王珣之叔。历官吴国内史、会稽内史、镇军将军、散骑常侍,一生恬淡虚静,不竞荣利。善书,书法笔锋挺秀,与其恬虚守清、不竞荣利的人品相近,辽宁博物馆藏有其书法摹本《疖踵帖》、《翁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