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語一點通阿明師經歷:嶺東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 環球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電子郵件:akila1112@yahoo.com.tw【摘要】明末清初,三山一田的福建人口眾多,耕地逐漸不敷使用,於是大批的閩南人陸續移民至東南亞及台灣,挟著文化的力量,逐漸形成當地最大的外來族群。閩南語傳入台灣,在台灣被稱作「台灣閩南語」,簡稱臺語。有人說臺語有音無字,也有人說臺語是古中原漢語,也有人說臺語就是河洛話、福佬話,但是鮮少有人提出任何證據,來證明臺語源自中原地區,或者證明它是古中原漢語。本文藉由同義複詞的關係,並比對風俗習慣,提出全新且合理的詮釋,由同義複詞的轉換關係,證明臺語乃是古中原漢語。【關鍵字】同義複詞;臺語;普通話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臺語被列入瀕臨滅絕的語言。為什麼口耳相傳數千年的語言會瀕臨滅絕呢?概因為臺語口耳相傳,沒有文獻典籍傳世,因此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強力推動普通話的教育環境下,逐漸為普通話所取代。那到底臺語有沒有文字呢?若沒有文字,那為何漢字可以說的清楚、講的明白呢? 在探討語言的差異之前,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臺語常見的用法。我打你,臺語作「我拍你」。我回來了,臺語寫作「我轉來了」。天黑,臺語「天烏」。天亮,臺語叫「天光」。地震,臺語是「地動」。木屐,臺語稱「柴屐」。心痛,臺語用「心疼」。有人說臺語是中古漢語,但為何同樣是漢語,用字竟會有如此的差異呢?但若將上述用語的差異彙整成對照關係,如「拍打」、「回轉」、「烏黑」、「亮光」、「震動」、「木柴」、「疼痛」這七個詞,才赫然發現這是漢字的「同義複詞」。普通話與臺語轉換的基本規則同義複詞,是由兩個同義字或意思相近的字所組成的一個詞。在上面的同義複詞中,經歸納整理後發現,同義複詞的兩個字當中,一個是文言字,另一個則是白話字。文言字指普通話用字,白話字指臺語用字。但白話字在前或文言字在後,並沒有一定的規則,須視唸起來何者較順暢而定。下面是前述的同義複詞拆解表:同義複詞 文言字 白話字 例句拍打 打 拍 我打(拍)你回轉 回 轉 我回(轉)來了烏黑 黑 烏 天黑(烏)亮光 亮 光 天亮(光)震動 震 動 地震(動)木柴 木 柴 木(柴)屐疼痛 痛 疼 心痛(疼)表一、同義複詞拆解表上表中,「拍」,是白話字。「打」,是文言字。「回」,是文言字,「轉」,是白話字。由以上的歸納顯示,同義複詞正是普通話與臺語轉換的基礎,例如:「我打你」臺語唸作「我拍你」;將「打」唸作臺語字「拍」,看到「黑」唸成臺語字「烏」就是臺語的最大特色。- 2 -特性同義複詞的兩個字中,有下列幾種可能的組合(但本文專指一文一白的用字組合是普通話與臺語的對照表):1. 一文一白一個文言字、一個白話字,例如:下雨,就是臺語的落雨(下落,同義複詞)。2. 兩個都是文言字3. 兩個都是白話字遷移、移徙及搬移,這三個同義複詞中,「移」是普通話用字,「遷」、「徙」則是臺語用字,民間常聽見的「遷徙」、「搬徙」等用法。 另外,「同義複詞」除一對一的關係之外,尚有下列兩點特性:一、 一對多的關係同義複詞並非僅有一對一的關係,也可以是一對多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字有一個字以上的同義字。例如:「傾倒」、「傾斜」都是同義複詞。所以,當我們看到「傾倒」同時出現的時候,可將「傾」改成「斜」變成「斜倒」,例如:「傾倒一碗麵」臺語作「斜倒一碗麵」。二、 一對一對一的關係 同義複詞也有一對一對一的關係,像「團圓」、「圓圈」,團→圓,圓→圈,但「團」不能直接對「圈」。例如:中秋團圓佳節。這裏的「團」就是圓形的意思,不可作「中秋圈圓佳節」。而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鄉,河南光州固始縣有冬至吃湯糰的習俗。這裏的湯糰就是湯圓的意思,因為「糰」同「團」也。最後,如何分辨同義複詞哪個字是文言字呢?通常文章中經常出現的字是文言字,例:「疼」、「痛」兩個字,到底哪個字是白話用字呢?除了以發音比對找答案之外,並可利用其它用法加以佐證。例:臺語的「疼惜」、「疼愛」、「疼命命」。這裏的「疼」有憐惜的意思,但「痛」沒有,故可證明「疼」才是白話用字。所以「疼痛」的音 thiann3 thang3,與民間的用法正不謀而合。文白轉換系統從上述的規則中,「同義複詞」就是一個文言字、一個白話字的組合,也就是普通話用字要轉成臺語的基礎。所以看到「下了一陣大雨」,臺語就是「落了一陣大雨」,因為「下落」也是同義複詞,這就是「文白轉換系統」。《醒世恆言》第一卷:「再傾一桶水。」轉換為白話文就是「再倒一桶水。」因為,「傾倒」是同義複詞。說人亂講話叫「黑白講」臺語叫「烏白講」。因為,「烏黑」也是同義複詞。所以,只要將文言字轉換成白話字,就可以得到白話文(臺語)。同義字的造字觀點 根據語言發展的觀點來看,白話的發展早於文言,用字亦然。很顯然的,讀書人在白話字的基礎之外,除共通的文字之外,另外造了一套文言字。而這套文言用字,仍依照漢字的六書原則,基於對事情一體兩面的看法,參酌白話字的觀點,逆向思考而造出不同的字。例如:張三被李四用木棍打傷腿,受傷的地方凸起來了。造白話字的人看到肉變大,大就「重」,所以造出一個「腫」字。而造文言字的人呢?他看到肉變大了,肉大就比較「長」,所以造出一個「脹」字。其實這兩個字的意涵一樣,是造字的觀點不一樣,是對事- 3 -情看法的一體兩面,便形成兩個意義相同的同義字。倒裝句 臺語是一個很注重聲韻的語言,若詞句唸起來不好聽,臺語會套用倒裝句的規則,以取得較佳的聲韻。例如:喜歡,臺語作「歡喜」。壁後,臺語是「後壁」。日曆,臺語為「曆日」,例如:過時賣曆日。客人,臺語「人客」。蹊蹺,臺語「蹺蹊」。力氣,臺語「氣力」。 在古書上面,常見「自家人」乙詞。依照「同義複詞」的規則,「自家人」即「己家人」,因為「自己」是同義複詞。而「己家人」唸起來不順,故套用「倒裝句」的原則,變成「家己人」。同理,「自家」即「家己」也。 倒裝句有時會形成另一種用法,例如:後日,是今天之後的第二天。但倒裝句「日後」則代表今日以後。另外,「上馬」的倒裝句為「馬上」,馬上意謂著即將出發,故有立刻的意思。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原本唸起來不好聽的詞句,例如:喜歡。經過倒裝句之後,變成「歡喜」。唸起來可就是好聽極了!這也是為什麼臺語念起來這麼好聽的原因之一。臺語的引申用法 臺語是一個引用典故很深的語言,所以受過普通話教育之後,有時候很多普通話的用法都轉不過來,連臺語用字都無法融會貫通。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樂觀的人看到機會,悲觀的人想到失敗,而文字的用法也是一樣,有人正向思考,也有人逆向思考。例如:臺語的「空缺」即是普通話的工作,因為公司有人離職,職位出現「空缺」,有空缺就會再招募新人,就有「工作」可以做,故普通話稱為「工作」。另外,臺語「受氣」就是普通話「生氣」的意思。閩南人認為「受氣」才會「生氣」,故臺語選用「受氣」而普通話作「生氣」。這是一種逆向思考的用法,故有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 看完逆向思考的用法,接下來介紹一個正向的用法。馬上,音 ma2 siong7,倒裝句即上馬也。上馬,即坐在馬背上,故謂之「馬上」。人在馬上謂即將出發也,故引申為立刻、立即。在文獻典籍方面,《儒林外史》第一回:「吳王吃了,稱謝教誨,上馬去了。」這裏的上馬,倒裝句即「馬上」。上馬去了,即馬上去了。另古代西北方遊牧民族經常來犯,胡人擅長騎射,騎兵騎戰馬縱橫沙場,望邊關守軍而來。此時守關將軍獲報,戴盔披甲,上馬(馬上)出城應戰。 另外,「即馬」是「即刻上馬」的縮寫。在文獻典籍方面,《水滸後傳》第三十九回:「呼延灼、蕭讓即刻上馬,到宮門,果然俱在。」《說唐》第二十二回:徐有德聽了道:「說得有理,待本縣自去。」即刻上馬,競投節度使衙門來。以上這兩本書的「即刻上馬」按漢語的使用習慣,可縮寫為「即馬」乙詞,引申為現在的意思。特定的用法 除了「同義複詞」的用法之外,臺語尚有些特定的習慣用法,例如:「下」,這個字。 下,除了同義複詞「落」以外,對於有「腳」的東西,「下」對應「腳」這個字,例如:眠床下(眠床腳)、灶下(灶腳)、庄下(庄腳)。其中,庄下為什麼會轉成「庄腳」呢?因為眠床及灶床都有四- 4 -隻腳,而村庄有東西南北四個角落,如同有四隻腳,故臺語轉作「庄腳」。選字偶有不同 除典故的用語之外,普通話與臺語偶有選字的差異,但本意是相同的。例:事情。情,事實。臺語稱「事情」為「事志」。因漢人自古即有記事的習慣(最早為結繩記事),史官將事情記載在志書。例:通志,書名,凡二百卷,宋朝鄭樵著,為重要的史書之一。因此臺語選用「事志」乙詞。事,文讀 su7,白讀 tai7。「干卿底事」乙詞的「底事」,音 ti7 tai7。事志,音 tai7tsi3。 有人將「事志」寫成「代誌」,雖然音相同,「志」同「誌」,但「代」與「事」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白話造字之美 漢字造字有六個原則,分別是象形、指事、會義、形聲、轉注、假借。每個漢字都是用此規則創造出來的。這裏要介紹兩個漢字:一、 烏,音 oo1,黑色、骯髒、狠毒或昏暗無光等意思。例如:烏紗帽、烏衫、烏金磚、烏雲、烏龜、烏白講、烏心肝或天烏烏。烏,源自「鳥」字,只是不見了眼睛,為什麼呢?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鳥會棲息在樹上休息,平時夜晚走進樹林裏面,可以看見鳥類眼睛的反射光。但當黯淡無光的黑夜來臨,棲息於樹上的鳥,連眼睛的反射光都看不見(鳥少了一橫,那一橫是鳥的眼睛),就叫做「烏」。二、 倩,音 tshiann3,請人代做事,即雇用也。美好,巧笑倩兮。在造字的涵義上,倩,左人右青,有兩個意思,(1)雇用之人非熟識之人,故漢字以「倩」表示(漢語不熟謂之「青」,例如:青分、青年)。例:《醒世恆言》第十七卷:張孝基倩醫調治,有一個多月,方才痊癒。(2)受人青目(青睞)之人,也就是這個人長得漂亮,受人喜歡也。同義複詞的功能 象形文字的發展起源甚早,但多數的象形文字系統已經佚失,原因為何?現已不可得知。但漢字的發展卻得以保留,或許應該歸功於古聖先賢的智慧,讓這套系統可以留存至今。那同義複詞有何功能呢?經過整理之後,概可歸納下列幾點:一、 讀書人以白話字為基礎,自創一套讀書人的用字。這裏我們不敢說是「文人相輕,用字亦然。」但有種種跡象顯示,文言用字在文章書寫上,整體看起來比較好看,至於發音上面呢?則是以白話較為好聽。難怪 17 世紀,一名叫作韋伯的西方學者寫道:「漢語是伊甸園中所講的最初語言。」二、 漢語的特性。漢語通常至少用兩個字描述一個詞,例如:頭毛、震動、西瓜、番茄。若單單一個字的名詞呢?就會使用插字的方式處理,例如,「桌」、「椅」普通話寫作「桌子」、「椅子」,臺語稱「桌兒」、「椅兒」或「桌仔」、「椅仔」。同義複詞正好彌補漢字的這種特性。例如:「妳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這裏若改成「妳有一頭烏亮麗的秀髮。」感覺上似乎就少了些什麼東西。三、 用字轉換對照表。讀書人為利於與白話用字對照,故採用同義複詞學習文白用字。四、 解釋另一個字的涵義。例如:要解釋- 5 -「震」這個字,可以用「動」來說明,因為兩者是同義複詞。五、 簡化用字的複雜度。白話漢字對於動手打人的動作描述非常精確,例如:拍、捶、摃、搧、…等,但文言用字全然以「打」乙字帶過。臺語的促音 臺語的聲韻學源自中原,對字的發音採第一個字的首音,加上第二個字首音以外的音,合成一個音。例:早,《廣韻》子皓切。 根據這個規則,漢人有時將兩個字唸成一個音,例:這ㄓㄟˋ,音 tsit4,「這一」兩個字的急讀(促音)。而「這兒」的急讀,就是臺語界使用的「遮」,音 tsia1。無,音 bo5,就是「沒有」的促音。雖然臺語有促音,但書寫上應回歸本字才對,例如:「遮 tsia1」,應寫成「這兒」,若寫成「遮」恐徒增困擾而已。為何獨缺臺語的文獻典籍? 在台灣,很多學生在家講臺語,學校則以普通話作為交談及書寫的工具。同樣的情形,古代會不會也是如此呢?時間過了這麼久,或許我們永遠不會明白。但從古代的文獻典籍中,或許可以找到點蛛絲馬跡。《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施復不知何意,隨手拍開,只聽得桌上噹的一響,舉目看時,乃是一錠紅絨束的銀子」,由於文章前面使用「打開」,然為何後面會出現「拍開」呢?由於故事的背景在中原,因此從各種跡象顯示,作者顯然是操者類似臺語的河洛話,才有臺語相同的用法。正當喃喃自語「拍打」之際,突悟出此乃「同義複詞」,後經搜集整理許多「同義複詞」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同義複詞含有文白用字各一的規則。由此推導可知古人交談採白話,書寫轉為文言用字,所以稍不注意,白話用字就躍然紙上。這可能就是沒有臺語文獻典籍的原因之一。研究臺語較佳的參考文獻 明末清初是閩南人開始移民來台的年代,因此明末清初的著作,尤其是與民間最為貼近的話本,裏面的用字遣詞與臺語最為接近。明代馮夢龍大師著名的作品三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蒐羅民間話本的作品,加上作者的著作,正是這樣的作品。 根據《醒世恆言》乙書,文章中的每句話,只要改一個文言字為白話字,唸起來就幾乎與臺語一模一樣。加上故事中有小孩命名粗俗,欲其容易養大、狐狸精的傳說、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及用字遣詞(故事背景在福建,稱岳父則用丈人乙詞)都與台灣相當貼近,是研究臺語最佳的文獻之一。臺語用字常見的錯誤 漢字的運用,一切都要回歸字典的字義上,而非找不到字就按六書原則,用形聲字另創新字。下面是幾個臺語常見的錯誤:一、 傾倒(斜倒) 以「傾倒一碗麵」為例,根據文白轉換系統的規則,變成「斜倒一碗麵」。人跌倒前身體先傾斜而後倒地,這非常合乎道理,這比寫作「捙倒一碗麵」更合乎字義。斜,音 tshia5,例:「斜對面」。除符合同義複詞的規則外,音、義皆可佐證「斜」是正確的用字。二、 剛才(恰才)- 6 - 「剛才」,臺語界作「拄才」。這可能是受臺語字典「恰」沒有收錄 tu2的音,故以「拄」字來代替。然根據「同義複詞」的原理,「剛」同義複詞為「恰」。另外,民國六0年代,政府推動「兩個孩子恰恰好」的運動,兩者恰可互相印證,證明「恰」有 tu2的音。此發現是歸納許多古書的用法,例:剛才、自才、恰才、適才、方才等用詞,經逐一過濾字義而得,故「恰才」應是最佳解。三、 遇(觸) 「遇」,臺語界作「拄」,因為找不到對應的字。因此,「我遇到你」寫作「我拄著汝」,但「拄」並非臺語正字,乃借用字。透過同義複詞的概念,可找到同義複詞「觸遇」,且字典「觸」、「遇」的意思完全吻合,故「遇」的臺語應為「觸」才對。然臺語字典上,「觸」並沒有收錄tu2的音,因此現行仍然使用「拄」字代替。為證明此字用法無誤,經查閱文獻典籍,在《今古奇觀》第一卷:「沈洪尋了一座店房,排合巹美酒,指望洞房歡樂,誰知玉姐提著便罵,觸(tu2)著便打(拍)。」及《三國志》:「布恐術為女不至,故不遣兵救也,以綿纏女身,縛著馬上,夜自送女出與術,與太祖守兵相觸(tu2),格射不得過,復還城。」以上兩書的用法與民間用法完全相同。至於「觸遇」的出處,可見《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夫子之言五氣之變,四時之應,可謂悉矣。夫氣之動亂,觸遇而作,發無常會,卒然災合,何以期之。」四、 箍(圈) 在台灣,貨幣的基本單位:圓。壹圓臺語界寫作「壹箍」。所以,我們說「這支筆幾圓?」臺語寫作「這支筆幾箍?」,但「圓箍」並不符合同義複詞的規則。「圓圈」才是同義複詞,所以「壹圓」應寫作「壹圈」才對。臺語字典「圈」雖沒有 khoo1的音,但民間常用的「畫圓圈」、「花圈」、「眼(目)圈紅紅」怎麼唸?這裏的「圈」,音 khoo1,概毋庸置疑。這應是臺語字典未搜羅此音的緣故,致遭眾人所誤解。 以上是臺語用字常見的錯誤,運用「同義複詞」的原理,恰可解決許多用字的問題。明清用字的差異 從明清古書比對發現,滿清入關後,用字也發生部分的變化。《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他娘見他酒略醒些,撕了一隻雞腿,盛了一大碗飯,泡上些湯,瞞著老子遞與他喫。喫罷,扒上床,挺覺去了。」。根據《辭海》扒,有兩個音,ㄆㄚˊ,扒手:偷取人家袋裏的東西的賊。ㄅㄚ,攀援;例:扒山。臺語發音 pe1 suann1。 由此可見,明末清初,「扒上床」就是現在的「爬上床」,這就是文字用法的演變。其中「扒」的用法,在《金瓶梅》、《天豹圖》及《醒世姻緣傳》等書亦有相同的用法,其中並包括「扒山」的用法。台灣民間誤用的字 漢字有很多同音或聲音非常類似的情形,過去口耳相傳都知道意思,但要書寫呢?經常會有弄錯的情形發生,像是代表房屋的「茨」,台灣目前都寫作「厝」,但這個字真的錯得離譜! 厝,ㄘㄨㄛˋ,安置;例:不知何地可以厝身,見宋書。停柩待葬;例:暫厝。「厝」指陰宅,例:大厝(指棺材)。在文獻典籍上,自古都以「茨」代表房屋,因為古時房屋都以茅草搭建。小時候母親- 7 -常說:「阿土伯有一間破草茨矣!」與古書「茅茨土階」的用法正不謀而合。 另外,清朝的陳第曾經遇颱風漂流至台灣,他在《東番記》乙文中有對台灣平埔族的房屋建築做了一番描述:「伐竹搆屋,茨以茅(用茅草鋪蓋屋頂),廣長數雉(雉,計算城壁面積的單位,一雉:高一丈,長三丈)。」顯見清朝當時房屋的用字是「茨」。 最後,台南的台江有古地名「三塊茨」,都在在證明「茨」是真正的用法,惟民間「積非成是」將錯就錯,導致台灣隨處可見「林厝」、「雷厝」、「李厝」、「賴厝」等地名。究其主要的原因概「厝」、「茨」的發音類似致誤用也。臺語源自中原的例證 西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為什麼不是〈候風地震儀〉呢?因為他是古中原的河洛人,故採用「地動」而非「地震」。另日本與韓國在爭一塊小島,韓國稱「德島」;日本稱「竹島」呢?因為古漢語「德」、「竹」同音也。日、韓受漢文化影響很深,故有同音不同字的現象。 在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鄉河南光州固始縣,天亮稱「天光」、太陽叫「日頭」、開水叫「滾水」、地震稱「地動」,地方叫「所在」、廚房稱「灶腳」、下雪叫「落雪」、老頭子叫做「老貨」。且當地習俗冬至有吃湯圓的習慣,在在都與台灣現存的語言及風俗一致,顯然台灣人的祖先與中原相當有淵源。過去,學者也普遍認為「臺語」是源自河南省附近的古中原漢語,那裏是古代河圖洛書及甲骨文出土的地方,因此一般通稱作「河洛語」。從上述的各種跡象及同義複詞的關係,正可證明臺語源自中原,是古中原漢語。結論 語言、文字並沒有高雅或粗俗之分,它只是人們賦予的一個代名詞而已,粗俗或高雅都只是人們心理的想法,所謂「相由心生」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文言並非較文雅,而是寫文章使用。白話則是民間交談使用,以聲韻好聽為主,甚少用於書寫,要書寫則採文言用字,故古代文獻典籍找不到純白話的文章。 同義複詞,是先人留給後人的一個禮物,如今得以讓我們透過此一線索,得以重建白話用字。本文嘗試由「同義複詞」的概念,證明「同義複詞」是文白轉換系統的基礎,剖析臺語源自中原的證據,並藉由此發現,點出普通話與臺語的轉換基本規則,除可找出現行誤用的字之外,更可讓臺語與漢語用字接軌,並迅速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為本文最大的貢獻。- 8 -【參考文獻】[1] 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2] 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3] 唐祝文周[4] 紅樓夢[5] 金瓶梅[6] 十二樓 清‧李漁[7] 肉蒲團[8] 無聲戲[9] 鬧花叢[10] 燈草和尚[11] 秦朝野史[12] 繡榻野史[13] 老殘遊記 清‧劉鶚[14] 東渡記[15] 禪真逸史[16] 清平山堂話本[17] 梁公九諫[18] 荔鏡記[19] 剪燈餘話[20]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21] 辭海 鐘文出版社‧張嘉文[22] 台華雙語詞書 洪宏元[23] 古文觀止[24] 八段錦[25] 今古奇觀[26] 隋史遺文[27] 東番記- 9 -附錄一、常見的同義複詞同義複詞 文 白 範例(粗體字:白話字)拍打 打 拍 我打(拍)你下落 下 落 下(落)了一陣大雨烏黑 黑 烏 天黑(烏)了,回家吧!圓圈 圓 圈 這一本書要幾圓(圈)?傾倒 傾 倒 我傾(倒)一壺茶給你傾斜 傾 斜 撞到杯子傾(斜)倒了一地腫脹 脹 腫 消化不良肚子脹(腫)起來腹肚 肚 腹 宰相肚(腹)裏能撐船倘若 倘 若 倘(若)時間許可的話疼痛 痛 疼 我心痛(疼)的很難受繳納 繳 納 到銀行繳(納)學雜費觸遇 遇 觸 提着就罵,遇(觸)着就打剛恰 剛 恰 剛(恰)才;兩個孩子恰恰好鬥湊 湊 鬥 食好湊(鬥)相報自己 自 己 自(己)家人→家己人寬闊 寬 闊 河面很寬(闊)窄隘 窄 隘 我的房間很窄(隘)高懸 高 懸 懸(高)崖勒馬 懸 ;明鏡高懸細小 小 細 你的年紀比較小(細)年歲 年 歲 老年(歲)人亮光 亮 光 天亮(光)了震動 震 動 花蓮發生地震(動)毛髮 髮 毛 掉了許多頭髮(毛)恐驚 恐 驚 這次考試恐(驚)會落榜回轉 回 轉 我回(轉)來了返回 回 返 返(回)轉身來向人叢中擠去 返木柴 木 柴 木(柴)屐冊書 書 冊 一本書(冊)共同 同 共 同(共)款間隔 間 隔 間(隔)壁住了一戶人家完畢 畢 完 飯畢(完),大家一哄而散哄騙 哄 騙 把什麼言語來哄(騙)他吃食 吃 食 吃(食)一碗飯曝曬 曬 曝 曬(曝)棉被滿盈 盈 滿 熱淚盈(滿)眶玩耍 玩 耍 出去玩(耍)要小心稟報 稟 報 具稟(報)申報撫台稍微 微 稍 自當微(稍)盡棉薄之力殘存 殘 存 食殘(存)的月餅《老殘遊記》踏步 踏 步 踏(步)上歸途吸吮 吸 吮 吸(吮)乳道路 道 路 康莊大道(路)希冀 冀 希 冀(希)望你可以回家肖像 肖 像 孩子的面貌多肖(像)乳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