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虺大辞海
输入关键词:
类目资源: 智虺堂 康熙字典 汉语词典 毒鸡汤 谜语 名言 解梦 谚语 古籍溯源 异体字 大辞海 制度 语言翻译

鲁虺大辞海 / 中书省上一个 查看全部 下一个

中书省

中书省 语词卷 中书省(zhōnɡ shū shěnɡ)
  官署名。魏晋 始设,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沿至隋唐 ,逐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 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唐 代曾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唐 代中书与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中书决定政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中书省长官在魏晋 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 代废监,仅存内史令(中书令)一职。唐 代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其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元 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明洪武 十三年(1380年)革中书省,废丞相,自六部以下皆无所统属,而机要之任则归于内阁,遂大异前代之制。
出处:语词卷-->Z-->zhōnɡ-->中 中国古代史 中书省
  官署名。三国魏黄初初年置。掌收纳群臣章奏,草拟皇帝诏令,兼领修史,权任颇重。以中书监、令为长官。西晋沿置。东晋本省长官渐成闲职。南朝时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然实权操于中书舍人之手。隋改称内史省。唐初复置,与尚书、门下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以中书令、中书侍郎为长贰。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在三省中地位最重。唐中期以后,拟诏、出令之权渐被分割,专掌撰拟例行诏敕。宋初职掌甚轻,元丰改制后,复掌拟诏、出令之权,除授省、台、寺、监等高级长官。以中书令为长官,然未实授,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另置中书侍郎为次官。下设中书舍人四人,主持中书后省,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八房,分掌庶务。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与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省。辽改政事省置,仅掌铨选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官,并备顾问咨询。西夏置为全国政务中枢。金初三省并置,正隆元年(1156年)废中书、门下二省。元代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领百官,综理政事,职权极重;管辖六部,分掌政务。又设诸行中书省,分领各地军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
出处:中国古代史-->历代官制 中国地理卷 中书省
元代及明初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以别于各行中书省辖区。元代至顺初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自河套以东至通辽市,河南的黄河以北(原阳、延津、封丘除外)及虞城、江苏丰县和沛县、安徽砀山等县,通称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辖境分属河南、山东二行省。同年罢江南行中书省,以所领府州直隶中书省,仍称中书省;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改称京师或直隶;相当今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
出处:中国地理卷-->历史地理-->政 区-->省(特别区) 政治学社会学卷 中书省
  官署名。魏晋始设,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沿至隋唐,逐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唐代曾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唐代中书与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中书决定政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中书省长官在魏晋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内史令(中书令)一职。唐代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其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亦由中书省掌握,较远的地区另设行中书省。明初尚沿元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革中书省,废丞相,自六部以下皆无所统属,而机要之任则归于内阁,遂大异前代之制。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政 治 学-->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古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