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又称 “和食”,是日本国的菜肴,形成于明治时代末期。以下是关于日本料理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起源:日本料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的 “大飨料理”,该料理强调食物的切法、摆法和严格的礼仪。发展:在 5 世纪左右,受到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日本发展出了 “精进料理”。室町时期出现了 “本膳料理”,强调个人食台和按时间顺序品尝不同菜肴。怀石料理产生于中世纪日本茶道形成之际,强调季节感和巧妙搭配应季食材,代表了日本料理史上的一大变革。普及:江户时代,日本政治由地方分权转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用石高制,强制人民用稻米支付租税。文书主义使知识传播方式从口头转向印刷文字,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共享。这种变化促成了固定的饮食特征,并培育了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料理原型。西化:从 16 世纪开始,随着在日本的欧洲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带来了牛肉等西式饮食习惯。尤其是丰臣秀吉这样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对西餐情有独钟。然而,秀吉将西式饮食视为特权阶级的享受,同时也意识到西方文化可能对他的统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限制了西式生活方式在日本的传播,包括对牛肉等食品的消费。这种对异文化的排斥导致了对牛肉等食品的禁忌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中期。直到江户时代结束后,随着日本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公开享用牛肉。牛肉这种原本受到批判的食品反而成为被允许和赞赏的对象。菜系特点:食材多样:日本料理的食材以海鲜、蔬菜、菇菌为主,喜用酱油、醋和辣根(青芥辣),常配以日本酒。注重原味:日本料理以清淡著称,烹调时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营养均衡:日本料理注重营养均衡,有益健康。造型美观:日本料理的造型美观,注重色彩和形状的搭配。与季节相关:日本料理与每年例行的活动或仪式密切相关,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食材和料理。主要食材:主食:日本料理的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海鲜:各种鱼类、虾蟹类、贝类、章鱼及海草等。蔬菜:山菜、竹笋、洋白菜、银鱼、针鱼、小香鱼、锦鳚、樱鲷、石斑鱼、蛤蜊、浅蜊、鲣鱼、蚕豆、竹荚鱼、海鳗、樱桃、鲈鱼、鲽鱼、香鱼、鲍鱼、虾虎鱼、白丁鱼、牡蛎、松蘑、舞茸、丛生口蘑、梨、栗子、葡萄、根菜类、菠菜、白菜、野鸭、野猪等。菜系分类:本膳料理:以传统的文化、习惯为基础的料理体系,源自室町时代,是日本理法制度下的产物。如今只出现在少数的正式场合,如婚丧喜庆、成年仪式及祭典宴会上。怀石料理:在茶道会之前给客人准备的精美菜肴,日本菜系中,最早最正统的烹调系统是 “怀石料理”,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产生于中世纪日本茶道形成之际。会席料理:晚会上的丰盛宴席菜式,随着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料理店,形成了会席料理,包括各种乡土料理。会席料理通常在专门做日本菜的饭馆里可以品尝到。茶会料理:日本的室町时代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其特色为清淡素朴。桌袱料理:桌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桌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烹饪方法:切:生鱼切片。煮:煮物。烤:烤鱼、烤肉。蒸:蒸蛋、蒸饭。炸:天妇罗。口味特点:清淡:日本料理以清淡著称,烹调时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鲜美:日本料理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是被世界公认的烹调过程最为一丝不苟的国际美食。原味:日本人爱吃生的食物,如马肉刺身、生鱼片等,为的就是追求食物的原始味道。营养情况:碳水化合物:传统日本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和脂肪: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追求,最近一百年间,大米消费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同时,尽管食用应季海鲜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但在今天的餐桌上,肉类已经超过了海鲜,即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逐渐提高。日本料理是被世界公认的烹调过程最为严谨的国际美食,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在欧洲和美国也受到欢迎。2013 年,日本料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